WBCSD
解释人WBCSD

案例研究:净零化的行动策略

案例研究:目标标杆比较(生命科学)

  • 背景:一家制药公司设定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雄心目标,但没有实施计划。为了确保其目标与同行相比具有竞争力,该公司使用外部标杆比较来决定其目标

  • 行业:制药业

  • 步骤:目标标杆比较

  • 方法:

标杆比较的第一步是确立要比较的特征。公司首先审查了来自被认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同行的可持续性报告(例如TCFD)。还从相关行业中选出了一些公司,以获取其所在行业可能在采纳方面滞后的标准。 

确定了32个定量和定性因素的组合,以描述同行业的目标及其迈向这些目标的准备情况。随后对43个同行业企业进行了深入分析,以评估它们在这些关键维度上的表现。 

用四分制作为定性指标评分标准,分数被定义为从领先企业的最佳实践到未采取任何行动等不同的程度。将公司表现与同行在所有 32 个要素上的平均水平与范围进行比较。 

分析后发现,公司在采购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表现领先同行,因此在采购范畴3排放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反之,公司也识别出温室气体基准数据的可用性方面是必须改进的一个限制因素。 

挑战与经验教训:这一过程的关键挑战之一是,找出需要纳入分析的特征。尽早分享与获得高层对提议指标的批准会耗费时间,但确保了最终结果具有可操作性。

  • 样例分析

分析显示了一系列标杆比较指标,在这些指标中,制药公司在温室气体基准方面的表现低于同行企业。

第二项分析显示,该公司的规划目标是更大幅度的减少排放,但所花的时间却更长。

案例研究:冲击与影响的对应(OEM)

  • 背景:一家商用车原始设备制造商希望明确其上游范围3排放的目标,以提高其气候雄心,并向市场交付第一辆净零商用车

  • 行业:制造业

  • 步骤:冲击与影响对应

  • 方法:

为启动这一倡议,该团队识别出生产产品所涉及的上游范围3排放的关键。《温室气体议定书》的15种范围3排放被用作制定数据要求的框架,该数据要求包括:材料清单、物流、制造、供应商数据、相关排放因素。从这些数据来看,排放归属于车辆的不同部件,并发现电池来源占上游排放量的50%以上。

第二项分析显示,电池供应商市场的分散性,建议该公司可以通过谈判可能更换供应商来展示对此类别的影响力。

挑战与经验教训:发现公司对电池采购以及其它高排放领域的影响评估很低。通过采访最接近排放类别的团队来确定影响力,最初确定影响力是低的。然后,该团队根据公开的排放数据,使用量化的排放数据分析了供应商市场,并利用这一事实基础进行了第二轮访谈,以确定在采购方面是具有影响力的。

  • 样例分析

分析表明电池是一个高影响区域。

分析表明电池采购是具潜在推动变革的影响领域。

案例研究:倡议优先排序(化工业)

  • 背景:一家化工公司考虑设定基于强度的短期排放目标,进行了范围3排放的脱碳分析,显示了到2030年减少排放约50%排放的路径

  • 行业:化工业

  • 步骤:倡议优先级

  • 方法

通过杠杆识别,在其化学业务的高优先级部门中识别出12个杠杆。为每个杠杆计算了实施的总成本,该成本来源于专家访谈和行业基准的前期和经常性成本(例如,开发新供应商的成本、调整流程以适应原料变化的成本)。对于某些杠杆,例如具有更高回收率的产品增长,假设了收入增长。

对每个杠杆的减排潜力进行了类似的量化分析,然后将这些标杆绘制在减排曲线上。虽仅占排放量的30%,但分析显示,在12个杠杆中6个具有正净现值(NPV),并被确认为必须优先关注的重点领域。

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关注的事项包括对资本强度和近期实现潜力的评估,这被用作确定优先排序倡议的额外筛选标准。

挑战与经验教训:确定范围3排放的减排成本具有挑战性,因为分析所需的许多投入需要来自供应商的资料。因此,与采购团队的紧密合作是了解可行的替代采购选项的关键部分。公司还与来自上游供应商的专家进行了交谈,以获取评估杠杆的见解。

案例研究:运营考虑事项与规划(工业供应商)

  • 背景:作为工业供应商脱碳战略的一部分,该公司着手追求零碳产品组合,其中杠杆被优先考虑并转化为详细的运营举措

  • 行业:制造业

  • 步骤:运营考虑事项与规划

  • 方法:

作为其SBTi目标的一部分,该矿业公司需要识别其下游产品(例如,使用原材料的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杠杆。为了确定这些下游范围3排放的杠杆,该公司在直接接触客户之前先进行内部分析。

内部分析显示,早期的排放量反映玻璃生产是该公司产品的高排放环节。该公司首先绘制了玻璃生产价值链,然后聘请行业专家研究如何通过改进公司产品来降低价值链各环节的排放。

该公司在价值链的六个阶段识别出17个减排杠杆。初步了解下游排放杠杆后,该公司计划与客户进行接触,收集更多减排建议,重点优化高排放环节。

挑战与经验教训:识别杠杆的关键在于找到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创新思维的专家。团队采用了价值链框架组织专家工作,结合数据分析提供量化依据,优化专家协作模式。

案例研究:杠杆识别(采矿业)

  • 背景:一家全球特种矿物企业在其近期脱碳计划中识别下游范围3减排杠杆,设定SBTi目标后减少排放超过30%

  • 行业:采矿业

  • 步骤:杠杆识别

  • 方法:

对不同杠杆进行优先排序时,钢铁采购被确定为优先减排杠杆。采购主管负责制定可行计划,将碳排放因素纳入采购决策流程。该团队对供应商进行了调研,评估市场现有产品,并分析实现减排目标所涉及的权衡方案,与战略供应商共同制定了五年过渡计划,旨在将钢铁采购碳排放减少15%,同时采购价格仅允许小幅上涨。

针对每个杠杆,团队进行了类似的评估,绘制了减排进度路线图,并分析了其他运营影响因素,最终产出为短期脱碳路线图。

挑战与经验教训:运营团队最初很难确定运营改进方案,于是引入具有碳核算整合经验的采购专家,指导团队制定供应商碳减排协商策略,协助规划具体实施路径。

案例研究:决策制定(建筑业)

  • 背景:一家建筑材料分销商在开展运营审查的过程中,同步评估了减排潜力,并据此制定了脱碳战略。管理层在评估减排措施时,将成本效益作为首要考量因素,最终仅选择性地实施了部分方案

  • 行业:建筑业

  • 步骤:决策制定

  • 方法:

批准该减排计划的最终决策者是首席执行官和运营总经理。鉴于前期分析显示关键减排杠杆主要集中在运营和采购环节,公司指定首席运营经理和采购负责人牵头负责专项分析工作

基于深入分析,团队对每个杠杆的详细实施计划进行了优先级重排,并编制了综合主提案,呈现不同优先级组合的对比方案。公司领导层倾向于批准那些同时符合降本目标的减排方案。

挑战与经验教训:脱碳路线图获批关键需与公司整体战略协同。通过评估管理层核心诉求(例如节省成本),可有效识别脱碳工作与其他战略举措的协同点。